蘋概拉警報 金融股走強/title>
萬
寶FB粉絲專頁歡迎來按讚
蘋
概拉警報 金融股走強
◎蔡明彰 CSIA
台股究竟有無元月行情?這次若有恐怕不是由外資主導,而是看內資的紅包行情。數字為證,2016年11月外資賣超台股962億元,可能是川普當選美國總統
第一時間看空全球股市,但12月外資立即恢復買超台股12億元,全年共計買超3202億元。
外資元月行情?
試問外資這麼用力買超台股,隔年是否有元月效應?2017年元月外資再持續買超460億元,Q1累計買超1657億元。而大盤元月上漲1014點或漲幅
2.1萬收盤9447點,證明台股有元月行情,並且由外資控制主導。外資最大理由是看好2017年IPHONE新機效應,身為最重要的蘋果供應鍵的重鎮,
外資提早布局台股,Q1累計大漲558點或漲幅6%。其實每年第一季都是電子產業得傳統淡季,不過外資對2017年Q3亮相的蘋果手機若有高度期待,反而
利用Q1淡季的股價低點大舉介入。這個認知多數的散戶沒有,到了下半年台股站上萬點才蜂擁入市,若手腳慢點追到11月高點,目前恐處於套牢。說明不要以為
萬點榮景每個人都會賺。
2017年11月外資賣超台股537億元,IPHONE
X上市利多出盡,值得注意12月又賣超338億元,不同於2016年12月回補股票,而全年買超金額降至1471億元。請大家對比數字,2017年全年外
資買超金額已較Q1底的金額為少,是否暗示外資未有2018元月行情?我們要務實面對不能一廂情願認為外資每年元月都會來台股報到?
外資股利稅率調高
有此一說的陰謀論,外資一年從台股領取5000億現金股息,但不爽稅改調高外資股利稅率,因此元月進出保守。立法院將召開臨時會三讀通過稅改,財政部已提
前外資股利稅率由現行20%調到21%,但2018年底縣市長選舉,在野黨爭取選票紛紛主張調高勞工薪資扣除額及幼兒扶養,但誰來買單?矛頭除了指向調高
企業稅外就是外資股利稅率。長期趨勢不無可能是外資股利稅率漸進調高,將減少外資的現金殖利率,情況未明朗之前外資當然對台股元月效應壁上觀。
台幣仍看升
少了外資就看內資,尤其可投資部位高達數兆元的壽險是老大。台幣兌美元於2017年大幅升值7.5%,對比上次升息循環2011年6月到2011年7月共
計二碼半0.625%,台幣從31.5元升值到28.5元,共升3元或10%,而2018年最慢Q3升息,試問台幣上半年看升或看貶?所以壽險將海外資金
調回台股是必要策略。
壽險還買台積電(2330)嗎?一者蘋概上半年仍淡季無重大爆發力,二者台幣看升衝擊出口電子的營益率。蘋果占台積電營收20%,淡季砍單及台幣
於2字頭我估計2018年Q1的單季將較2017年Q1的3.38元呈現年衰退,並且營益率也無40.76%。更不用說股價基期墊高,即便發放7∼7.5
元股息,台積電殖利率將降至近3年低位的3%而已。
我預測壽險大戶將布局傳產龍頭的台塑集團或現金流穩定的中華電(2412),預期2018年殖利率都有5%水準。當台幣看升,固然台塑集團出口受影響,但
進口的石油腦、天然氣以美元計價將受益。台化(1326)、台塑化(6505)估2018年EPS都在8元,以15倍本益比計算目標價120元。成台股元
月效應及2月農曆紅包行情的權值股主帥。
蘋概股警報
近幾個月我不斷警示蘋概股恐缺乏2018年新機創新功能,合理本益比將下修,加上全球智慧手機的競爭激烈,固然營收能夠持續成長,但毛利及淨利走低。從股
價會說話來研判,不少蘋果供應鏈2018年EPS將較2017年下滑,但多數投資人不以為意錯判是股價漲多的正常技術回檔,手上仍有不少股票且逢低加碼攤
平,這將造成2018年H1多數蘋概股最大利空,籌碼凌亂。處於燒錢階段但本益比使過去幾年股價大漲的科技股,2018年可要小心,我建議至少Q1先行觀
望,若股價有高點宜適量減碼。首先是國際利率將在下半年醞釀升息,對資本支出龐大的科技股將形成資金成本壓力。再來台灣電子多屬代工,海外生產比重逾
50%而其中90%在大陸,人民幣為台商的功能性貨幣,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6%為9年來之最,2018年估計A股納入MSCI生效及供給側改革去
槓桿,人民幣全年估續升3∼5%。人民幣若在2018年第二年大幅看升,對大陸設廠的出口電子業絕對是毛利沉重打擊。注意A股納入MSCI於6月生效,人
民幣提前反應升勢落在H1。所以大陸設廠的出口電子股於2018年H1股價很難有表現。
中國環保稽查
最後中國厲行綠色GDP政策已成經濟憲法,從地方到中央嚴格執行環保稽查,說白些現今中國產業升級已不像從前的10∼20年那麼需要台商的投資,如果台商
無力配合環保將成「騰籠換鳥」的對象。老實說很多台商從事的產業項目已談不上科技製程,紅色供應鏈早已會做甚至規模更大。
2018年中國更廣泛嚴厲落實環保稽查,廣東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等台商生產重鎮重大衝擊,對當地台商的營運是重大利空,但對產業中上游原料及材料反而受
惠。中國將禁止「廢五金」、「廢七類」進口,使環保稽查內外交攻,須知中國是全球廢銅、廢紙、廢塑膠、廢玻璃的最大進口國。一旦「洋垃圾」不再進口,但
2018年全球經濟成長及推動基礎建設使原物料的需求擴大,這是簡單的供需原理,供給減少但需求上升,試問2018年不僅台股乃至於全球股市最大黑馬是否
原材料、原物料股票?
金融股走強
讀者可要好好做功課,操作原材料、原物料股票是一門學問,難度很高。第一個心法是股價大幅先行反應,時間落差半年以上。我舉2017年漲幅30%的「銅博
士」為例,為何稱「銅博士」?因為銅是全球經濟的溫度計先行指標,在在預告2018年全球經濟成長。每次「銅博士」出現大漲就一定帶出全球升息,台灣央行
估計2018年Q3升息,但半年前受惠的金融股就會開始漲。建議布局國泰金(2882)、中信金(2891),前者除了旗下國泰世華銀行的利差擴大,國泰
人壽的股市收益增加,估2018年EPS重返2015年的4.5元,以15倍本益比計算目標價67.5元。外資於2017年買超中信金百萬張,取代鴻海
(2317)成外資買超數量第一個股。這個威力2018年爆發,中信金的消金業務居國內之首,將受惠升息及通膨,估2018年EPS
2.2原,以目前才20原價位計算的本益比不到10倍,可算是最便宜的金控股,難怪外資一路大買。消金占第二的台新金(2887)股價也便宜目前13餘
元,雖2017年股價上漲17%在金控股績效算好的,估計2018年EPS
1.3∼1.5元,本益比低於10倍,估計2018年現金股息0.6元殖利率4%,進可攻退可守。
